聚焦·背景扬帆配资
8月2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。会议指出,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。
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,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,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,前瞻布局、远近结合,合理确定建设规模,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。
要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,完善学校建设标准,坚持硬件、软件一起抓,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,全面提升办学水平。
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,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,规范学校办学行为,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。
聚焦·嘉宾
储朝晖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
受访者供图扬帆配资
8月2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将“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”列为重要议题。这一部署背后,是我国县域普通高中承载的特殊使命——作为覆盖全国60%高中学子的教育环节,其发展质量直接关联教育公平与社会均衡,承载着农村孩子成长成才的关键机遇。
当前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情况如何?面临哪些困境?破局之道为何?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,他从现状剖析、问题解构到路径探索,系统解读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需突破的核心瓶颈。
为何部署振兴县域普通高中?
承载六成学子升学希望
谈及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时,储朝晖指出,我国教育资源呈金字塔型分布,中心城市教育资源更优质,非中心城市及农村、偏远地区相对薄弱。这一结构的底部2002年前后在乡村一级。随着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推进,高中阶段县域中学逐渐成为“新底部”。
这一“底部”的稳固性至关重要。储朝晖指出,若县域高中办学质量不佳,县域学生升学通道将面临双重挤压。一方面,让所有县域孩子前往省会或地市一级城市就读不现实,会大幅增加家庭经济成本;另一方面,省会及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也无法承载大量农村生源。
“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教育质量,更深层次涉及教育公平、均衡。”储朝晖说。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县域普通高中7658所,在校生规模1611.2万人,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六成。
早在2021年扬帆配资,教育部等多部门就联合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》。今年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的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(2024—2035年)》也明确指出,要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。
面临什么挑战?
政策失衡与经费集中
在储朝晖看来,当前县域普通高中振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中的“双重梗阻”。首当其冲的是政策对县域公立高中的过度倾斜,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县域私立高中发展空间,打破了本可在适度竞争中互补的良性教育生态。
“单一的公立高中体系存在明显脆弱性。”储朝晖结合长期调研情况解释,在经济相对落后、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域,当地仅靠公立高中往往难以与经济强县、人口大县的学校竞争,容易在区域教育比拼中被淘汰。而办学质量优良的民办高中,反而能凭借灵活机制与精准定位,与外县优质公立高中“争抢生源”,为本区域教育注入活力。
他表示,构建区域良性教育生态,需保证县域内至少有2—3所实力相当的高中,避免将政策、资源与财政经费过度集中于单一学校。但多年来,不少地方政府受自身利益与惯性思维影响,仍采取“资源孤注一掷”做法,导致部分县域高中逐渐丧失活力和竞争力。“这种单一化教育生态不可持续,难以实现县域高中全面振兴。”
经费投入“集中化趋势”则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。储朝晖调研发现,近5年全国高中发展经费呈集中趋势——部分省会城市单所高中投入,远超多个县域高中投入总和。“这背后是区域可支配财力差异,但也反映出‘补短板’导向难以真正落地。”
他认为,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县域高中的“重建陷阱”——一些地方通过借贷或企业出资模式拆迁重建高中,追求在当地独大,再以房地产开发转嫁成本给家长,“这种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,不仅学校发展受影响,还会加重家庭负担,打破原有办学理念和师资良性组合,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”。
破局之道在哪?
从机制创新到多元发展
“资源配置关键在于承接主体能力。”面对国常会提出的“科学优化资源配置”要求,储朝晖强调,优化资源配置不能仅靠政府主导,更要关注承接资源的学校是否具备独立性、自主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,能否提高财政经费使用绩效。
“如果学校没有自主办学的空间,即便每年投入再多经费,资源也会快速流失——要么被低效使用,要么被非教育用途挤占。”他建议,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学校具体办学事务的干预,赋予学校在师资招聘、课程设置、经费使用上更多自主权,让资源真正服务教育质量提升。
多元化发展则是县域普通高中可持续的必由之路。储朝晖指出,尽管政策文件多次强调多元化发展,但在现有教育考试体系影响下,各地高中仍以追求考试分数与升学率为核心目标,存在评价体系单一化问题。
他认为,实现县域高中多元化发展,关键在于教育主体多样化,不能仅依赖公办高中。2018年前已有不少落后县域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成效,振兴县域高中需突破主观形态层面的要求,在体制机制与教育观念上实现创新突破。
记者注意到,教育部近年来推行的“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区”建设,已在部分县域取得突破。比如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,摒弃“唯分数论”,构建“文化+体艺+特长”的多元育人模式,体艺特长生连续17年保持驻马店市升学人数第一。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在特色课程建设上,将非遗传承与学科教学融合,开设了数十个社团组织,其中龙舞社团在今年实现省级舞龙比赛三连冠。
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扬帆配资
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