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擒牛宝配资
青年到中年,轨迹竟如此多样!
撰文:毛毛
当25岁的小林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略高,医生告知他这是“糖耐量受损”(IFG),属于前期时,他心中不禁疑惑:这是否意味着我迟早会得糖尿病?
最近发表在
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为期 30年的研究(图1),或许能为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新的答案。该项研究追踪了数千名美国人从青年到中年的血糖变化,记录了9种典型的血糖变化轨迹。这项研究揭示了血糖波动的不确定性:有些人的血糖变化会自行回归正常,值得关注的是,另一些则可能发展为糖尿病,而传统的筛查方式对年轻人未必有效。
图1:论文题图
30年追踪:9种血糖轨迹揭示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真相
研究团队采用“序列分析”方法,将4684名受试者的血糖变化拆解为1278条独特轨迹,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9种最常见的血糖轨迹。简而言之,他们将每个人的血糖“历程”划分为几类“典型模式”,以了解大多数人会沿着哪条轨迹发展。具体如下:
➤第一类:稳定的“乖乖牌”——始终正常的血糖
约47.3%的受试者(1619人)属于这一类。他们从青年到中年,空腹血糖始终保持在100mg/dL以下。这表明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多年,不会轻易波动。
➤第二类:“跑偏后回归”——IFG但不进展为糖尿病
这一类包括5种模式,占比约39.1%,是研究中最“出人意料”的发现:
年轻短暂型:约11.4%的人在35.9岁左右出现轻度IFG(血糖100-109mg/dL),但之后自行恢复正常;
年长短暂型:4.2%的人在46.8岁左右出现短暂的轻度IFG,之后恢复正常;
年轻持续型:5.7%的人在38.6岁左右出现IFG擒牛宝配资,且这一状态持续30年,但未进展为糖尿病;
年长持续低IFG型:7.7%的人在51.7岁左右出现轻度IFG并持续;
年长持续高IFG型:11.1%的人在41.9岁左右出现较为明显的IFG(110-125mg/dL),但未发展为糖尿病。
这些数据证实:年轻人出现IFG并不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糖尿病。
➤第三类:“突然脱轨”——直接进展为糖尿病
约12.6%的受试者属于这一类,分为三种发病年龄:
年轻发病型:2.1%的人在34.8岁时就被确诊为糖尿病,且发病前没有IFG,直接从正常血糖发展为糖尿病;
中年发病型:5.3%的人在43.6岁时发病,大多数没有前驱IFG;
年长发病型:5.2%的人在52.4岁时发病,这是唯一符合“正常→IFG→糖尿病”传统路径的群体。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“年轻发病型”:这些人中54.9%发病前从未出现IFG,说明他们就像一颗“沉默的炸弹”,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。解释了为何有些年轻人即使每年体检血糖正常,仍然会在某一年突然被确诊为糖尿病,传统的IFG筛查方法未能捕捉到他们的风险。
年轻人糖尿病预防开启新“剧本”——需要量身定制的个体化策略
这项研究的结果使我们重新审视年轻人糖尿病的预防策略。
目前,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(USPSTF)推荐通过筛查IFG来识别糖尿病高风险人群,但这一指南主要基于中老年人群的研究[2]。研究结果表明:年轻人的IFG大多不会发展为糖尿病,而真正会得糖尿病的年轻人中,许多人根本没有IFG。例如,在“年轻发病型”的糖尿病患者中,仅39.6%的人在35岁前出现过IFG。这意味着,如果只依靠IFG筛查,超过一半的年轻高风险者将被漏掉。正如研究者所言:“用中老年人的‘地图’为年轻人指路,显然会走错路。”
此外研究还对比了9种血糖轨迹的基线特征,发现男性、黑人、有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者,是年轻人血糖异常及糖尿病的高风险群体。这表明,预防年轻人糖尿病时,不仅要关注血糖数值,还需综合考虑性别、种族、家族史、体重等多种因素。例如,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肥胖男性,即便血糖正常,也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健康监测。
既然传统筛查方法效果有限,如何制定针对年轻人的糖尿病预防策略?研究者提出了几个关键方向:
➤开发“年轻人专属”的风险分层工具
鉴于IFG筛查存在局限,未来应开发更精准的评估工具,如结合家族史、BMI、生活习惯(如久坐时间、含糖饮料摄入)等,设计专门针对18-35岁年轻人群的风险评分问卷。美国CDC和糖尿病协会已经有“前驱糖尿病风险测试”问卷,未来可针对年轻人群进行优化。
➤关注“沉默的高风险者”
对于没有IFG但可能突发糖尿病的年轻人(如肥胖、有家族史者),应考虑更早引入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等其他检测指标。HbA1c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,比单次空腹血糖更稳定。代谢组学研究也有可能发现新的“早期标志物”,为糖尿病提供更精确的预警。
➤从“个体筛查”到“群体干预”
由于单一的个体筛查难以准确识别风险,群体干预更为重要。比如,可以在糖尿病高发社区推广健康饮食、增加运动设施、限制青少年含糖饮料销售等,通过改善环境降低整体风险。研究者特别强调:“必须让年轻人参与到研究和政策制定中,毕竟他们才最了解自己的生活挑战。”
小结
该研究显示,从青年到中年,血糖在不同个体间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轨迹。未来,随着更加精准的筛查工具和个性化的干预策略的出现,或许我们能够帮助年轻人有效预防糖尿病。对于年轻人而言,了解自己的健康风险,主动管理生活方式,将始终是最为有效的预防策略。
参考文献:
[1]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,et al. Screening for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: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. JAMA. 2021 Aug 24;326(8):736-743.
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