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日报记者 张添怡 实习生 周妍上升浪
7月20日,一年中最热的“三伏天”正式开启。此时不仅是“热在三伏”的酷暑时段,更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,恰是调理体质、养护身心的黄金期。如何抓住三伏天调理体质?哪些养生误区需警惕?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二科主任医师李双娣为大家科学解读。
常见伤阳习惯
过度贪凉是“伤阳”的头号杀手,大量喝冰水、冰啤酒、吃冰淇淋、冰西瓜,直接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“寒从中生”;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,或者空调冷风直吹头颈、腰背、关节,寒气无孔不入,损伤卫阳和脏腑之阳;洗冷水澡、游泳后不及时保暖,尤其在出汗后,毛孔张开,冷水一激,寒气直冲体内;子时(23时—1时)是阳气初生、阴气最盛的时候,熬夜不睡最耗伤阳气;穿露脐装、露背装、光脚踩地,使肚脐(神阙)、后腰(命门)、脚心(涌泉)这些重要穴位直接暴露于寒凉环境,寒气易入侵;久坐不动,气血运行不畅,阳气得不到生发和振奋;过度出汗,尤其是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致“气随津脱”,反而耗气伤阳。
“三伏”养阳清单上升浪
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,人体毛孔大开,此时利用“天之阳”和“药之阳”来补养或激发“人之阳”,效果事半功倍,尤其适合调理虚寒性疾病。
晒背(天灸):上午9—10时或下午3—4时,穿薄衣或裸露背部,背对太阳静坐或站立15—30分钟。晒到感觉背部暖洋洋、微微出汗即可。可振奋督脉阳气,驱散体内寒气。注意晒后及时擦干汗,避风,喝杯温开水补充水分。紫外线过敏、孕妇等慎用或遵医嘱。
艾灸:选关元、气海、神阙、命门、足三里、大椎等补阳要穴,每穴灸15—20分钟,以局部温热舒适、皮肤微红为度。每周2—3次。能温经通络、补益阳气、驱寒除湿。
三伏贴:在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第一天,或前后几天,到正规医院或中医机构,由医生根据体质和病症选取穴位,将特制中药药膏贴敷其上。一般成人贴2—6小时,儿童时间更短,以皮肤感觉温热微痒、不起泡为度。可温阳散寒、疏通经络,治疗冬季易发或加重的寒性疾病。注意皮肤过敏、破损,发烧、孕妇等不宜。
喝姜枣茶:带皮生姜3—5片,红枣6颗,加水煮20—30分钟,或保温杯焖泡。最好在上午饮用。两者配伍,温而不燥,能温暖中焦脾胃,助长阳气。是夏季扶阳、祛内寒的经典茶饮。坚持从立夏开始喝到三伏结束,效果更佳。
温水泡脚:每晚睡前用40℃—45℃的温水,可加艾叶、花椒、生姜等温阳散寒药材,泡脚15—20分钟,水位最好没过脚踝。泡至身体微微发热,额头、后背有细汗即可。泡完擦干脚,穿上袜子保暖。此法能刺激经络,引火归元,温煦下焦,驱散寒湿,改善睡眠。
适度运动: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舒缓运动。运动到感觉身体温暖、微微出汗即可。避免大汗淋漓,反而伤阳。适度活动能促进气血流通,振奋阳气。
睡好子午觉:晚上尽量在11时(子时)前入睡上升浪,保证7—8小时睡眠。中午11时—1时(午时)可小憩15—30分钟。有利于阳气潜藏和生长;养心护阳,补充精力。
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